close

台灣府城大南門

2008年12月6日上午6:50公開累積瀏覽 3 10

〔台灣府城大南門〕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級古蹟

 

歷史特色 >>
 
  臺郡自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癸亥(西元一八八三年)收歸清廷版圖以後,雖然每有建城之議,但因康熙皇帝深恐建城反為賊據,始終堅持不准,因此府城的興築只好一直處於呈請核議的階段。

 

 

世宗雍正三年乙巳(西元一七二五年)巡臺御史禪濟而呈奏,臺灣縣知縣周鍾喧請以宮紳捐輸乃式,樹木柵築城,而雍正皇帝也認為兩年來臺郡文武官員及禪濟布等,都能實心任事,對築木柵城的籌畫甚為允當,而同意興工,這便是臺灣府築城的濫殤。初築的木柵城城工規模是,超自大東門,始於媽祖樓;東、西、南三面環圍,只缺西側。柵周二千六百六十二丈,柵間其設七門:大東門、小東門、大南門、小南門、大北門、小北門及大西門,另設水門兩處。其中的大南門位於府學文廟前。

 

 

雍正十三年乙卯(西元一七三五年),福建總督郝玉麟在城周植刺竹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叢。乾隆元年(西元一七三六年),各門加達城座及城樓。城座的規模計:周二十五丈,高二丈八尺,闊八丈八尺,深三丈五尺。乾隆四十年乙未(西元一七七五年)知府蔣元樞在舊木柵內另建木城,並添達川西門一座,使府城增為八門。乾隆五十三年戊申(西元一七八八年),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城址,改建為土城。西面部分因面臨臺江內海,故退縮一百五十餘丈,城垣間建城門樓八座,於是具有「半月沈江」之勢的臺灣府城,規模趨於完備,而大南門的甕城形勢也告抵定。

 

 

 

 

不知名的果子....熟透了..

 

一棟老建築

 

【位置】臺南市中區南門路34巷邊
【創建年代】清乾隆元年(西元1736年)

 

 

 

 

 清康熙以前,台灣府並未築城,直至雍正元年(1723)始以木柵圍城。乾隆元年(1736),府城城門改以磚石建造;乾隆53年(1788),城垣亦由木柵改為三合土,大南門亦在此時改建為今日的歇山重簷形式。大南門乃清代由府城通往鳳山縣(今高雄、鳳山一帶)的要道,防務顯得特別重要。道光16年(1836),於城門外增建半月形的「甕城」,並安砲六門,遠比其他城門來得多。內城城壁嵌有道光28年所立的示禁碑,上書『農商負販,車牛往來,不許兵役勒索,特示』,

可想見當時吏治情形。城門右前方建有一長庭,陳列61件清代碑碣,是台灣規模最大、最具盛名的碑林,依碑文內容約可分為:紀功碑、工程修建碑、建築圖碑、捐題碑、墓道碑、示禁碑等,皆為學術研究的珍貴史料,值得細細端詳。

 

 

 

大南門外城為半月形甕城,又稱為月城,外城的拱門不與內城城門成一直線,城樓為歇山重簷形式。

 

 

大南門為台南市內保存最完整的古蹟,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,建於西元1736年,在當時是台南府城重要的屏障,但在日據時代將城垣拆毀因此只剩下大南門與大東門保存下來;1963年大南門又因暴風雨的摧殘而毀壞,至1977年重建工程完畢才恢復舊觀,民眾更能了解歷史之滄桑。

 

大南門由於在設計上有安全考量,因此其外城的拱門並未和內城城門成一直線,為台灣僅存擁有甕城,又稱外廓或月城,是由長方形的內城及半月形的外城組成,面向台江的地理位置,讓台南有『半月沉江』的地勢;大南門圍繞在內城外,形成雙層禦敵功能,使進攻者關關難度,敵人無法長驅直入,守護著台南府城的安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易守難攻的設計方式   .....

 

碑林     來看過赤崁樓九座贔屭石碑的 應該知道

 

這....是園內的一座   " ........."   ?  不驚擾他的安息.....

 

大南門.南門碑林-大南門乃昔日台灣府城八座城門遺蹟之一,外城門額書大南門,城坦採弧形建築,宛如一彎弦月,又稱之為半月城;內城門額書寧南門,城樓為歇山重簷形式,由此可鳥瞰台南的景色。周邊以闢為公園,園內花木扶疏,碑林位於城門西南側,共收集清代碣61座,藉此可以一窺昔日社會梗概。

 

真是眾多......多到.....  3排耶....

 

 

 

無法一一詳介......有些石碑字跡很模糊了

 

大的小的都有..............

 

還有兒童遊戲區

 

 

 

南門路上的長老教會

 

 

這兒有個    南門假日花市   

 

曾經這兒封閉好久.........我都不知道這兒有一座城門     我只知道這兒有片台南大學 南面城牆...........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臨兵格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